在兗州城南有個巨王林村,村北原有幾個大土丘。土丘下面安葬著明代巨野王及其嬪妃和他們的子孫們,那是巨野王家族的林地,巨王林村起初是由給巨野王林地看護的人家發展起來的,其村名也由此而來。
巨野王墓地看上去比四周略高,風水先生選定了這里應是經過占卦卜算的。原來的土丘比現在大得多,只是歷經五百余載,風雨滄桑,漸蝕縮小。時至1966年“文革”初始,“破四舊”、“挖墳掘墓”之風曾盛于一時,這幾個大土墳雖然安然了五百余年也難逃一劫,被翻了個底朝天。土丘里面的墓槨是用糯米汁拌白灰澆筑的,墓外以樺香汁澆灌凝固,用以防 水。這可謂中國尸首防腐技術的一大發明。也真難為了那些掘墓的人揮舞了半天的洋鎬、攫頭,費了吃奶的勁兒,總算把墓掘開了。槨里的棺是木質的,像是柏木,用前可能是采用什么東西浸泡過,看上去一點兒也沒有腐爛的痕跡。打開棺蓋,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雍容華貴的嬪妃,她那綾羅綢緞的服裝,金銀玉翠的飾品,真讓人眼花繚亂。嬪妃的膚色甚是鮮艷滋潤,還有彈性。只是一個時辰未過,肌膚變成了棕黑色,衣服也隨風飄逝。人們在驚恐之余,將財物洗劫一空,財物搶光了,貪婪的人們還不肯善罷甘休,把嬪妃拖出,更去裳衣,將失去尊嚴的嬪妃身軀掛在了一棵老歪脖子樹上示眾,就像她的后代皇帝老宗崇禎吊死煤山的樣子。村中年長的老人們,看到那些傷風敗俗的小子們干的好事,呵斥著他們將尸體拉回墓坑中,草草地埋了。
在一墓的前側,有一個隨葬坑,坑中有百余件隨葬品,有些是王爺們的平時喜好的珍玩,有些是家中的陳設飾品,有些是專門為王爺隨葬而定做的冥器。那些隨葬品有的砸壞了,有的搶走了,剩下幾個大件的存到了大隊的倉庫里。十幾年過去了,國家重新確立了文物的價值,一些散佚在民間的文物也開始回收國有了。經過文物部門的征集、交換、變賣等,使幾十件文物回到國家博物館的懷抱。經過專家鑒定,大部分屬于國家在級文物,有些堪稱國家精品、珍品。其中,白瓷香薰和一對天球長頸瓶,是巨野王府專門從德化窯訂做來的專用供器,器物造型別致,雕塑動物形象生動,栩栩如生。釉色純凈,滋潤光亮,被稱為德化白瓷的上乘之作。這種白瓷被外國人稱為“中國白”或“鵝羽白”。青花蓋罐,長命富貴罐,五彩瓷盤,象牙瓷花觚,更是物中精品,國之瑰寶。其他罐、瓶、盒、盤、爵、杯、碟等比比皆是,每每都為國庫增添奇葩。只可惜,巨野王墓是經過浩劫破壞掉的,我們征集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,如果按規范的操作規程發掘,那價值連城的寶藏,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無限的贊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