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的主要農作物是麥子,磨成面粉,蒸、煮、烤、炸,可做出各種各樣的面食,是山東人的主食。
饅頭是最基本的主食,花樣也很多。有細而高的高頂饅頭;有的把面團揉成個兒很小的,比如長清崮山的“崮山小饅頭”;有的在饅頭上蒸出十字裂紋,叫“開花饅頭”。
面條也是山東人常吃的,“菠菜面”、“雞蛋面”、“肉絲面”、“炸醬面”……種類繁多,沿海地區還用小魚磨成粉加在面粉里制成面條,叫做“魚面”。
餅的花樣也很多,加上不同的配料可做出各樣的餅,咸的“蔥油餅”、“家常餅”可以當主食,甜的“杏仁餅”、“玫瑰餅”作小吃點心。淄博的周村燒餅、商河的“將夠本”燒餅、陽谷的武大郎炊餅、濟南的盤絲餅、萊蕪的火燒等在山東頗有名氣。
餛飩和餃子最適合大家庭里一起忙活著做,唇齒生香,其樂融融?!捌鹉_餃子落腳面”是山東家庭里送行接風的老規矩,春節的餃子自然是最被看重的一次了。
煎餅是泰沂山區農村里的主食。在眾多花樣的山東面食中,似乎惟有煎餅固守在山東的民間。把五谷雜糧磨成粉,加水拌成漿,舀起一勺,倒在灼熱平滑的鏊子上,再用煎餅筢子把漿攤平,轉瞬之間,煎餅就熟了。烙煎餅的工具主要有三件:一是鏊子,圓形鐵制的,中心稍凸,其下用柴草加熱,上面烙煎餅;二是手持用來推動糊子的工具,當地人叫“池子”,板狀弧形木制的,有柄,把糊子放在熱鏊子上后,用池子左右推攤,糊子便薄薄地攤在鏊面上,也有的用筢子,還有的用“竹劈”,作用相同,但烙出來的煎餅卻各有特點;三是油擦子,群眾呼為油搭子,是用十幾層布縫制的方形擦子,上面滲著食油,用來擦鏊子,為防煎餅粘連鏊子揭不下來。煎餅糊子的制作較復雜,麥子、高梁、玉米、谷子、地瓜干都能為原料做糊子,磨糊子是很費功夫的事,二三十斤糧食一般要兩三個小時才能磨好。磨的時候,添料必須是有經驗的老手,要勤添少添,磨出來的糊子才細膩均勻。
煎餅烙好,小孩子搶著吃,沂蒙當地有句趣話說:“麥子煎餅卷雞蛋,不給我吃俺不念(書)?!弊钣刑厣钠胀ň筒私凶鳌霸垢?,渣豆腐也是沂蒙山區的地方小吃,即把白菜葉、蘿卜纓、野菜、地瓜秧等洗凈剁細,加點豆面和鹽,用水煮燜后即可食用的一種家常菜。煎餅卷渣豆腐,再放上點辣椒面,是貧苦農民填飽肚子的最好飯食。過去農忙時,沒有時間炒菜,煎餅卷大蔥和甜醬既簡單有好吃。
“民以食為天”,山東人在日常生活中,創造出了民間飲食的豐富與魅力。